上一页|1|
/1页

主题:破除扶贫怪象 “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富县戴穷帽”

发表于2014-04-13

破除扶贫怪象

 破除扶贫怪象 “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富县戴穷帽”

 

针对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只戴不摘”现状,在制度层面上的破题或指日可待。据媒体报道,全国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3月9日透露,扶贫开发法正在修订中,新法将制定科学标准,完善贫困地区的识别机制和退出机制,防止“钻空子”。

扶贫的目的是要消除贫困,但截至目前,包括扶贫重点县和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在内,国家层面的扶贫对象我国共计832个。扶贫对象越扶越多,显然有悖扶贫的初衷。从以往的报道看,不少地方政府的官员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甚至有不少地方政府“穷”“奢”通吃。有的地方一边“削尖脑袋”戴“贫困帽子”,一边又忙着“豪华衙门”,有的地方打出“热烈祝贺成为贫困县”的宣传标语。这说明贫困县未必贫困。

扶贫资金的作用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在新的历史时期,扶贫既要“治穷”,更要“脱帽”,扶贫政策也需要创新思维,制定贫困县的退出机制正当其时。经过二三十年发展,贫困在当下不再是以整县的形式呈现,贫困问题更突出体现在,甚至出现在一些大城市周边,主要反映在返贫人群身上,所折射的主要是低收入人群的问题,因此“贫困县”政策也应适时调整。首先应着力于政策法律的调整和系统理论的建构。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和建构,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最终使一些经济实力较强且已经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贫困县退出“贫困县”的行列,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贫困地区进入国家扶持范围,从而使国家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其次,制定激励措施终结“越是贫困县越光荣”的怪象。对贫困县“只给帽子,不给票子”,打破以往“戴上帽子,只等票子”的“大锅饭机制”,促使贫困县变“等等看”为“主动干”;建立强制性退出机制,不但要明确达到什么样的条件必须退出贫困县行列、摘掉“穷帽子”,还要鼓励各贫困县在竞争中“跳起来摘桃子”。对那些不换思想,只知“等、靠、要”的领导干部要给其“换位置”。否则,政府主导的扶贫就永远不会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甚至还会加剧“富县戴穷帽”的怪现象。

刘英团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