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曲靖唐氏家族重修家谱纪实

发表于2013-03-29

曲靖唐氏家族重修家谱纪实

本报记者 张艳\文 杨学荣\图  

唐雪玲伯父唐继尧像。 唐雪玲父亲与母亲结婚照。 唐氏子孙祭祀先祖。 唐雪玲(右)与侄女唐仪书主要负责重修家谱事宜。   

唐氏宗族源远流长 说起曲靖唐氏家族,其渊源可谓久矣。 唐氏先祖原籍湖北荆州府公安县吴家巷,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唐氏十世祖唐相之第三子唐镒以世爵随沐英南征云南,平后授千户侯,分拨迤东曲阳府(今曲靖、沾益官厂等处)镇守,期间修家祠于今沾益劳改农场。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唐家十五世祖唐文思行伍入东川(今会泽),收复九落十八寨,授郡伯红袍将军,开辟会泽军民府,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辅助俞本府建设会泽城,复卜居会泽县堂琅街。由此,唐氏家族子孙繁衍,功名显达。先祖光辉彪炳千秋 自明初征南至今,唐氏家庭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副都御使唐时英和时任云南省督军兼省长的唐继尧。 唐时英,字子才,号一相居士。麒麟区城北关街人,生于明弘治(公元1496年),唐时英天资聪慧,自幼接受传统的儒学,他刻苦读书,据说能日诵千言,街坊邻居都夸他将来必定能成大器、做大事。唐时英果然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中举,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中先榜进士。1529年,唐时英授山西平阳知县,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把全县的田亩肥瘠查得一清二楚,并造册入府,成了平阳县的“不刊之典”。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唐时英受命出任户部主事,委理通仓,主管户部的财政收支。由于他办通仓有功,廉洁有声,于丁酉年晋封文林郎,授督理朝廷库银收支的要职,在职三年,他秉公不私,做到了“毫百无不详且尽”,受到朝野上下一致的称誉。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陕西河套平原一带的鞑靼贵族举兵侵犯北部边境,嘉靖帝遂将当时任陕西布政使的唐时英晋升为右副都御使,巡抚陕西,前去抵御,他“飞檄驰书四镇”,当四镇官员到达后他明确指出四镇官员各存私心之害,并说“鞑靼不足患,患不协力”,首先解决了四镇团结合作的问题,接着制定抵御鞑靼的战略战术,结果,唐时英一兵未发,鞑靼贵族闻四镇协力同心,遂不战而退。唐时英在陕西三年,陕西全境人民安居乐业,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唐时英告老还乡,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麒麟城。他生活俭朴,亲善乡里,捐资治理南盘江,修建史家闸,并建盖了“堂局宽大,气象万千”的靖阳书院,为家乡培养了不少登甲弟之才。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唐时英病故,享年83岁,讣闻传到京都,明神宗即遣云南布政使李云良前来曲靖谕祭,神宗皇帝在《御祭唐时英》中称道:“逮简擢于抚台,俾保厘于全陕,三建防秋之策,克宣却虏之威,所至有声。”对唐时英一生评价很高,后世曾将他列为曲靖乡贤之一。1918年,唐时英的后代,护国元勋、护国运动发起人、时任云南军政府都督的唐继尧专程来到麻黄村,为先祖唐时英重修墓碑,并邀曲靖名士刘雨村为“华表”题联一副:“吉地卜牛眼,看白石迥澜,翠峰迭嶂,河山大壮风云气;嵩岳生申甫,想英文启后,雄武亢宗,勋业重辉日月光。” 唐继尧,字蓂赓,云南会泽人,光绪(公元188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一名举人,他本人也中过秀才,旧学很有基础,为人器宇恢弘,倜傥有大志。光绪廿八年(1902年)东渡日本,入士官第六期,和赵恒惕、阎锡山等同期。毕业后返国,遍游东北,凭吊日俄战场,又至北京,在保定观秋操,宣统元年(1909年)返云南,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辛亥年(1911年),唐继尧任陆军第十九镇卅七协七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就是今天营长),云南光复后,蔡锷就任云南都督,出兵北伐,贵州起义,蔡锷派唐继尧率军援黔,讨平黔乱,即被推为贵州都督。1913年11月,唐继尧接替蔡锷担任云南都督兼云南民政长。1915年12月25日,他与蔡锷、李烈钧等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率先在西南边陲打响了护国讨袁的第一枪。护国战争结束后,任云南督军兼省长。尔后,参加了孙中山发动的护法、靖国运动。1927年5月23日,唐继尧病逝,享年44岁,云南当局举行公葬。抗战初期,感念唐继尧护国之功,国民政府于1935年明令褒扬,于1936年改公葬为国葬,补行国葬仪式,唐继尧铜像也在昆明大观楼落成。重修家谱继承家风 社会的细胞是家庭,而宗族则是血缘的群体。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与不同血缘的姓氏宗族的繁衍生息、迁播交融、兴衰更替密不可分,而家族史——家谱正是具体载录家族的渊源世系、盛衰荣辱及其历史功绩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文献,是人类文明的进化轨迹。由于历史的原因,唐氏子孙分散在各地,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重振家族、继承家风,就有了此次重修家谱、祭祀先祖的活动,而这一活动的发起人和具体操办人就是唐雪玲和唐仪书。 唐雪玲,原名唐绍玲,77岁,曲靖烟厂退休职工,中国国画院院士,国家一级美术师,曲靖市老年书画诗词协会副会长,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唐继尧的侄女,也是唐家绍字辈中还在世的为数不多的十几个人中年纪最小的。唐仪书,56岁,曲靖市汽车运输总公司退休职工,唐雪玲妹妹唐绍英的女儿。如今,一有时间,唐仪书就到姨妈那里,两人一起处理许多重修家谱中还未尽的事宜,更重要的是和姨妈一起拉拉家常,叙叙旧,说到动情处,两人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唐仪书的童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亲眼见证了那个特殊的历史岁月中家族的种种悲剧。作为唐继尧的侄女、侄儿,其母亲唐绍英、舅舅唐绍贤都遭受到严重的身心方面的迫害和打击。看着母亲和舅舅被批斗、游街,亲戚们都相互躲避、谨小慎微地生活,唐仪书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母亲只是对她说:“现在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多读些书就知道了。”从此,唐仪书的心中就萌生了想搞清家族来龙去脉的想法,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她了解到了唐家先祖的卓越功绩,从80年代开始,在母亲的嘱托下,唐仪书开始寻找自己的亲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亲戚都避而不见,寻找工作困难,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她决心重修唐氏家谱,让唐氏后人充分认识唐氏先辈的遗风并发扬光大,几经辗转,她终于找到了姨妈唐雪玲。 与唐仪书相比,唐雪玲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当时叔叔唐继尧创办了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而她的父亲唐继埙则在昆明黑龙潭一带创建了东陆农场,引种了美国烟草、蟠桃等,实现着自己实业报国的梦想,唐雪玲就在父亲的农场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曲靖烟厂建厂的时候,唐雪玲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来到了曲靖,堪查地形,绘制图纸,管理财务,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建设活动,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烟草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才华。然而,“文革”期间唐雪玲也遭受到了打击,所以,当唐仪书辗转找到她的时候,她一开始并不相信唐仪书,而且也不想去理唐家的事情,只到唐仪书拿着那本由唐雪玲的父亲唐继埙亲手撰写的“唐氏家谱”时,两人才抱头痛哭,细叙家族史的同时,两人决定想方设法都要寻找到多年失去联系的家族成员,续修家谱,将唐氏传统发扬光大。历经两年的时间,这一事宜终于成行。从历史看向未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唐雪玲说,唐氏自镒祖明朝入云南至今已传十八代,历唐氏先祖们为祖国大统、护国卫边、文化昌盛都做出过重大贡献,由于历史原因,原来的家谱被当作封建糟粕已不知下落,有的已残缺不完整,今逢开明盛世,人们正渐渐认识到家谱的重要意义,修家谱以传世代,使良好的家训家风世代相传,使子孙后代不负祖训,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人才。 唐雪玲说,可告慰先辈的是,虽然子孙贫富不能一致,族众贤愚不能一心,但历朝历代,唐氏子孙都始终禀承“致力学识、精忠报国、崇善嫉恶、孝廉宽厚、正直尊长、诚信待人”的唐氏家训,自立社会,自食其力,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学者层出不穷,这一切,上可告慰唐氏先祖,下可成为后世子孙学习的楷模,从这一点看,此次重修家谱、祭奠先祖也算一件功德无量之事。  

发表于2013-03-29
曲靖唐氏家族重修家~^o^~
发表于2014-09-10

请问,怎么联系,我需要联系家谱等

上一页|1|
/1页